12月11日上午,由广东白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学术讲座在博艺楼707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荣幸地邀请到了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主持工作),现任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教授、研究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马盛德教授作为主讲嘉宾。马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与会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讲座现场
马盛德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三大领域,并着重指出,21世纪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无疑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里程碑。中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以及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下,已经开展了诸多卓有成效的非遗保护工作。通过不懈努力逐渐建立了符合国情和非遗特点的保护制度和机制,形成了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
在讲座中,马盛德教授详细叙述了当前非遗保护的四大现象。第一,“非遗热”现象持续升温,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开展学术研究时,必须树立对非遗基本概念、核心理念以及遗产规律的正确认识,坚持学术的正统性和规范性,确保非遗保护工作的正确方向。第二,马教授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重物质轻非物质”的现象。一些地方和部门在非遗保护工作中过度重视遗产项目的物质载体,而忽略了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社会影响,这种倾向导致了遗产项目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此外还有以传统工艺的概念取代非遗概念的情况,这不仅造成了概念上的混乱,也误导了对非遗正确理念的认识。针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的问题,马盛德教授进行了深入剖析。第三,马教授指出非遗保护工作具有政策性、专业性和学术性较强的特点,这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开展相关工作。第四,马教授强调了总结中国非遗保护宝贵经验的重要性。他指出非遗重在实践,中国非遗保护的实践和经验是加深对非遗认识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我们要建立起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为基础的理论研究体系,以更加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开展非遗的理论研究,为非遗保护实践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随后,马教授详细梳理了非遗保护工作从民间行为上升到国家意志的历程。他强调,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非遗保护已经从最初的民间自发行为逐渐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任务。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坚定自信。为了更加生动地说明非遗的独特价值和国际影响力,马盛德教授特别提到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壮举。他介绍道,2016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一成就不仅是对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精彩亮相。回忆起当时作为代表团团长在国际场合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情景,马盛德教授依然难掩其激动与自豪。
马盛德教授在二十四节气联合国申报现场
讲座中,马盛德教授广罗案例,结合中国非遗保护的实践与经验,梳理非遗保护的根本属性与非遗的特性。他认为,活态保护与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根本属性,要牢固树立非遗保护“活态传承”的核心思想。一方面,非遗保护要有走进现代生活的意识,要随人们现代化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以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换的方式融入生活;另一方面,非遗保护要有以人为本的意识。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明晰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意义、制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此外,马教授还深入剖析了非遗的重要特性——共享性。他指出,与物质遗产不同,非遗强调文化共享,没有排他性。这一特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命名与申报机制上得到了充分体现。非遗作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其保护与传承工作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实现文化共享,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最后,马盛德教授强调:世代相传、活态传承是非遗的传承特点,要把古老悠久的历史遗产同当下社会生活关联,使之符合当代人发展的需求。新时代非遗保护的一个最主要的理念就是非遗走进现代生活,非遗是人创造的,也是为人服务。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人,特别是掌握高超技艺的传承人。国家认定代表性传承人体现着对遗产持有者所具有的高超技艺的认可,被认定的传承人在社会地位提高的同时,也要强化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非遗强调文化共享而非排他性,它是代表着全人类共性的产物,见证人类的创造力,是人类意义的文化现象和一种精神追求。
互动交流
讲座结束后,教师们意犹未尽,纷纷就马盛德教授的演讲内容,围绕“非遗与文化空间”“文化再创作的路径”“文创产品的数字化呈现”等议题,与马盛德教授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互动。面对教师们提出的诸多问题,马盛德教授耐心倾听,逐一解答。他首先就“非遗与文化空间”的议题,阐述了非遗与文化空间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强调了保护非遗文化空间系统性的重要性。随后,在谈及“文化再创作的路径”时,马教授掷地有声提出了“先守正、再创新”的核心理念,鼓励教师们要勇于探索和创新,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作品。针对“文创产品的数字化呈现”这一议题,马盛德教授更是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他指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创产品的数字化呈现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要抓住非遗的特点,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马盛德教授的精彩解答和深度分享,再次深化和细化了非遗的具体研究思路与路径,让在场的教师们受益匪浅。
方建松院长总结分享
在讲座的最后环节,方建松院长再次向马盛德教授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发表了总结分享。方建松院长指出,广东白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非遗传承工作,紧抓文化脉络,致力于推动非遗的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在今年举行的广交会上,广东白云学院的非遗产品精彩亮相,全方位展示了学院在产品设计、空间规划、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卓越综合实力。方院长强调,这次广交会上的非遗产品展示,不仅是对学院非遗传承成果的集中展现,更是对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有力证明。这些产品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展现了非遗在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真正实现了设计“出圈”、文化“出海”。
回顾整场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与会者们积极互动,共同探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之路。马盛德教授的精彩演讲为与会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启示和实践经验,也为艺术设计学院今后的非遗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广东白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也将继续深耕非遗领域,不断探索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集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