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艺术设计学院为期16天的“红色写生之旅”圆满落幕。本次活动分两批有序开展,学院学生党支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红色写生之旅”特色实践载体,组织学生走进勾蓝瑶寨、上甘棠村、福溪村、秀水状元村及岔山村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传统村落,在笔墨丹青间感悟红色基因,在实地探访中传承非遗文化,在深入基层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党建与实践育人同频共振。。

勾蓝丹青写生研学基地合影
写生之旅首站,师生们踏入勾蓝瑶寨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青石板路蜿蜒曲折,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错落有致,瑶寨特有的吊脚楼、风雨桥与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构成了独特的写生素材。学生们手持画笔,将瑶寨的古朴风貌与瑶族同胞的生活场景定格在画纸上,同时通过与当地村民交流,深入了解了瑶族刺绣等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感受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鲜活生命力。

上甘棠村文昌阁前合影
在上甘棠村和福溪村,师生们沿着古村落的街巷探寻历史印记。上甘棠村留存的宋代城墙、古石桥见证了岁月沧桑,福溪村的古民居、古戏台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学生党支书带领大家开展“红色研学+艺术创作”主题活动,结合村落中的红色故事与民俗传说,将革命精神与传统文化融入写生作品。同学们在创作之余,还记录了村落中保留的竹编等非遗技艺,为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素材。
秀水状元村以其深厚的科举文化和红色底蕴吸引着师生们。大家参观了村内的状元楼、古书院,聆听当地学者讲述历代先贤勤奋求学、报效家国的故事,感受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学生党支书借此契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学生将先贤精神与新时代青年使命相结合,在艺术创作中传递正能量。
此次红色写生之旅的最后一站——岔山村,让师生们深受触动。在村中的知青馆,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实物展品,生动再现了当年知青们扎根农村、艰苦奋斗、教书育人、建设家乡的峥嵘岁月。知青们不畏艰辛、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学生。大家认真聆听知青代表的口述历史,详细记录知青们的奋斗故事,纷纷表示要将这种精神融入艺术创作与日常学习中,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穿着民族服装的学生参观知青馆
此外,在各村落的写生过程中,学生们还积极与当地非遗传承人交流学习,尝试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瑶族刺绣的精美纹样的独特质感、竹编工艺的精巧结构,都成为学生们创作的灵感源泉。许多学生表示,此次红色写生之旅不仅提升了绘画技巧,更拓宽了文化视野,加深了对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化的理解。
艺术设计学院党委相关负责人指出,本次红色写生之旅是学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举措,有效拓展了党建工作的实践载体与文化内涵。下一步,学院党委将继续深化“党建+艺术”融合机制,构建以红色文化为主线、非遗传承为特色的实践育人体系,培养政治坚定、专业过硬、文化自觉的新时代艺术设计人才。(图文/艺术设计学院黄颖恩)